1973年12月,丁盛从广州军区被调任至南京军区,踏上这片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。熟悉,是因为他曾在这里的南京军事学院度过了整整三年的学习时光,开拓了他年轻时的军事视野;陌生的则在于,南京军区的许多干部大都是来自第三野战军,而丁盛却是从第四野战军调来的干部。在别人的眼中,这样的调动并非偶然,背后是上级有意避免权力的割裂与“山头”现象的出现。他们不希望政委在军区中如同没有声音的影子,只是一个被摆放在一旁的摆设。
刚踏入南京的丁盛,与赋闲在家的老上司王平关系密切,特别照顾他,使得王平终于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公众场合出入。过去,王平由于身份的尴尬,一出南京就必须要经过层层报备,甚至违禁其他领导干部来他家拜访。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,军区副司令不时地送来丰盛的肉品,警卫员也会在夜晚悄悄地为他送去关怀,这一切让王平倍感温暖。即便是军区的高层领导,来看望王平的情况也并不会如此频繁,而如今却显得十分亲切。
尽管南京军事学院已被撤销,但学院的干部依旧归南京军区管辖。丁盛在新的岗位上担任军区党委的第三书记,同时兼任第一书记与第二书记的工作,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全面掌控军区日常事务。他觉得只要同事们之间关系融洽,那么工作就不会有太大问题。因此,他频繁地拜访王平,竟然主动邀请其到自己家做客,重温过去的战友情谊。
展开剩余58%王平曾是丁盛的老上司,二人曾在娄山关战斗中并肩作战,王平作为红三军团的团长,丁盛则是他手下的连指导员。在抗美援朝的岁月中,54军被划归20兵团指挥,而王平则被任命为兵团政委。目前,丁盛调任南京军区,理应去拜访自己的老首长。虽然许多人选择避嫌,丁盛却没有这样的顾虑,或许他相信上级对王平的安排已明确,王平如今回家等候结果并没有什么大问题。而且,军区代管的军校干部,总归是应该相互了解与关心的。
从某种角度上来看,丁盛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到南京军区的运作与情况,毕竟他刚刚来到新的单位,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陌生与疑惑。虽然王平目前没有正式工作,但他对军区的一些情况或许依然知道得不少。无论是出于心系老部下的情谊,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消息,王平的境遇在丁盛的关照下有所改善,内心也也对丁盛心存感激。
到了1975年,上级的通知让丁盛和王平要一起前往北京开会。为了方便王平的出行,丁盛特别嘱咐他可以搭乘自己所属的飞机,这样不仅高效,还能节省时间。然而,就在临近出发的日子里,王平却改变了主意,给出了一个理由,让丁盛感到诧异,最终王平选择了坐火车前往。此时的王平已经赋闲近两年,没有收到新的任命,对于上级叫他去北京的原因,他也感到手足无措,内心充满了疑虑。
虽然丁盛的决定让王平心中颇感不快,然而王平终究还是赶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。虽然有种突然变卦的郁闷,让他不得不临时购买火车票,但这种变化却也预示着他境遇的彻底改善。此次北上,王平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,参与了一场重要的会议。会议结束后,他便回到了南京,直到1975年4月,上级再次召唤他前往北京,才宣布了他担任炮兵政委的重要任命,真正揭开了他职业生涯的新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