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927年红军成立,到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,这段历史跨度近三十年,期间经历了无数战争和斗争,许多曾经资历卓越的将领因种种原因出现了暂时脱队的情况。通常情况下,脱队会对个人的职务晋升和军衔产生显著影响,像段苏权、袁也烈等人,建国后他们的军衔仅仅是少将。然而,周士第却是一个鲜明的例外,他不仅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,还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。那么,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?
分析周士第的经历,会发现其情况尤为特殊。段苏权因作战负伤而脱队,袁也烈则因为被捕遭受严刑拷打,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的脱队显得情有可原。在经历过重重困难后能重新回到队伍中,他们无疑值得尊重和赞赏。而周士第的情况略有不同,他是在南昌起义后因信心动摇选择主动离开了起义队伍,这个事实也得到了他本人后来坦诚的承认。在这种背景下,周士第的这段经历显得比其他人更加遗憾与特殊。
至于周士第能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。首先,他在早期的贡献非常突出。南昌起义时期,周士第担任李挺所领导的第11军中的第25师的师长,而该部队还包括了另外两个师,分别由叶挺和蔡廷锴指挥。叶挺将军的不幸早逝和蔡廷锴因不是党内成员而未能继续服务,使得周士第成为党内这支重要力量里的核心指挥之一。历史证明了他的贡献不容小觑,尤其是在南昌起义的重要时刻,他的角色确实值得肯定。
展开剩余60%其次,在周士第脱队后的这段时间里,他的表现也值得认可。1933年他回归队伍时,主动承认了自己思想上的动摇,并申请组织进行严格审查,愿意从基层重新开始“从头再来”参与革命。这种谦虚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,令组织对他的重新接纳产生了信心。在这六年中,周士第一直积极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抗日活动,并始终没有与敌方勾结,这使得他再次获得了组织的信任。
最后,周士第在归队后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在解放战争后期,他已升任第18兵团司令员,接替徐向前的位置,显然他已重新成为人民军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挥官。在华北、西北和西南的解放战斗中,他的表现异常出色,彻底证明了自己的能力。按照1955年授衔的原则,许多兵团级的指挥员通常都会被评为上将,周士第获得这样的军衔也可以说是公正合理的。
当然,如果没有那六年时间的遗憾经历,周士第的职级和军衔或许会更加突出,但如果细细思量,会发现南昌起义期间,参与的两万多将士中,除了朱老总带领的约800名勇士外,其他大部分人早已散失。在那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下,任何人都可能遭遇考验,我们不应过于苛责。像周士第这样的同志,尽管曾有迷茫的短暂时刻,却并未选择背叛。能够主动回归、重新振作的他,实在值得赞扬。人生本就没有绝对的完美,周士第的结局已然是相当圆满。
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精心运营,专注于军事动态、历史研究、战役解析与国际关系分析,用专业的视角为您重新呈现历史的全貌,分享精彩细节。我们的作品涵盖图文、视频、音频等多种形式,欢迎您关注以获取更多精彩的文史内容,也诚挚期待您的点赞与评论,作者非常欢迎您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。本文全网络同步发布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