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7月,应胡志明的请求,中央政府决定派遣陈赓将军率领一个工作组前往越南,协助越南组织军队与法军作战。当年7月26日,陈赓将军抵达位于越南北部平原的胡志明驻地。接下来的任务是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越军的战力,提供一系列战略和战术上的建议,这些建议最终帮助越军在边界战役的首战中获得了显著的胜利。
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陈赓将军也发现了越军的一种不良习惯,这个习惯不仅影响了战局,还让他这个一贯脾气温和的人在某些时刻发火,尤其是在面对越军军官时,这种情形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一、爱兵惜兵
陈赓将军在中国开国的将领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他与其他将领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且始终带着笑容。他的照片中,几乎每一张都是微笑的,显得十分亲切与和蔼。与他乐观幽默的个性相伴随的,还有他大胆与无拘无束的行为。在延安时,他曾在毛主席主持会议时,突然站起来走向讲台,令全场的人一时愣住,毛主席也疑惑地问他有什么急事。没想到,陈赓直接端起了毛主席桌上的大茶缸,喝了一大口,笑着说:“报告主席,天气太热,借一口水喝,现在没事了!”这个举动引得全场哄堂大笑,毛主席也无奈地笑道:“这个陈赓啊。”
展开剩余69%陈赓的幽默不仅限于毛主席,他对其他领导如朱德也毫不避讳。朱老总家院里有一棵枣树,产的是延安特产狗头小枣,陈赓见到后,立即摘了一大把,令朱老总哭笑不得。
除了幽默和乐观,陈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,那就是极为珍视自己的士兵。陈赓初次参军时,作战风格十分猛烈,紧急时甚至会亲自上阵,亲自拎着大刀冲锋。但这种风格在他过草地的经历中发生了变化。在1935年红军过草地时,陈赓因腿伤落在队伍后面。骑马艰难前行时,他遇见了一位小红军,这位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,冻得脸色发红,双脚肿胀,步履艰难。陈赓看到后心生怜悯,主动邀请他骑马。然而,这位小红军坚持要走,表示自己比陈赓年轻,能坚持。陈赓无奈,便递给他一小包青稞面,却被小红军拒绝,并自信地拍了拍自己的干粮袋,说自己还有足够的粮食。
然而,陈赓越想越觉得不对劲,因为当时红军的粮食极为短缺。于是他调转马头,找回了那个小红军,却发现他已经死于饥寒交迫,干粮袋里仅有一块白得发干的牛膝骨。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陈赓,从此他彻底改变了对待战士的态度,开始在指挥中极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,竭尽所能保护每一个战士的生命。
二、不能容忍的做法
1950年9月18日,越军在中国工作组的帮助下,成功地在边界战役中击败了法军,歼灭了东溪的法军300余人。这一胜利大大提升了越军的士气,但随后的战斗中,越军却付出了较高的代价。陈赓将军原本建议越军采取集中兵力的战略,分割歼敌,确保战斗的胜利。然而,虽然越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,但伤亡依然较为惨重,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,伤员的处理方式令陈赓十分不满。
越军的做法令人无法忍受。一旦有士兵负伤,特别是重伤员,越军往往会选择抛弃他们,认为这些伤员无法再参与战斗,会拖慢部队的速度。而对于阵亡的战士,越军多数时候也会直接抛弃遗体。这种做法让陈赓无法接受,他深知,这样的态度将导致士兵们失去战斗的决心。毕竟,谁愿意在危急时刻为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组织拼命?
我军自红军时期起,对待伤员和阵亡战士的做法一直是:全力救治伤员,尽最大努力安葬阵亡战士,不抛弃任何一个生命。即便是在红军过草地这种极端困境下,这种政策也从未改变。而越军的做法,无疑会削弱士兵们的士气,导致更多的士兵在未来不再勇敢战斗。陈赓深知这一点,因此,他在与越军军官的交涉中,严肃批评了他们这种做法,强调如果继续如此,越军的士气将会受到毁灭性打击,战斗将无法继续下去。
三、意外的收获
在陈赓将军严厉批评之后,越军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逐步调整了处理伤员和阵亡战士遗体的方式,尽量确保每一个伤员都得到救治,每一个阵亡的战士都得到妥善安葬。出人意料的是,这一改变竟然带来了意外的好处。1961年,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开始加剧,特别是在1964年,越南战争规模彻底扩大,美国大规模派遣部队进驻越南。在美军进驻之初,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了确保战斗效果,给驻越美军设立了详尽的战绩考核指标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“歼敌数字”。
这一做法背后隐藏着问题。由于越军开始注重救治伤员和安葬阵亡战士,美军对越军损失的具体数字掌握并不清楚,常常只能依赖推测。而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歼敌目标,一些美军基层指挥官不得不捏造战果,虚报歼敌数字。结果,麦克纳马拉误以为越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削弱,最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了总攻,导致美军遭遇了重大的损失。
这一系列事件也证明了陈赓的战略眼光和他对战士生命的深刻理解,不仅在当时挽救了无数生命,也间接影响了后来的战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