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8年1月,朱德和陈毅带领部分南昌起义遗留下来的部队,经过长途跋涉,从粤北来到湖南湘南,发动了广为人知的湘南起义。起义爆发后,朱德、陈毅决定撤出湘南,带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地区转移。最终,他们成功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汇合,共同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。
在湘南起义中,参与其中的一位英勇人物是刘显宜。刘显宜,八路军115师骑兵营的营长,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。那他究竟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呢?
刘显宜生于1903年,湖南省耒阳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。少年时的刘显宜目睹了社会动荡和贫苦的民众生活,也早早地体会到了农村贫困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。进入20世纪20年代,三湘大地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,尤其是在1926年,刘显宜参与了家乡的农民运动,并积极投身到当地的乡农协会,担任副会长,开始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利益。
展开剩余69%1928年,湘南起义爆发,刘显宜奋勇参战。在起义中,他参与了敖山庙伏击战等多次战斗。在起义后,刘显宜随朱德上了井冈山,并被分配到迫击炮连担任战士。当时,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发动了第二次“会剿”,意图将井冈山的红军彻底消灭。在那场举世瞩目的黄洋界保卫战中,刘显宜与战友们正好使用了一门新修好的迫击炮,成功击中了敌军的指挥所,致使敌方一名师级指挥官当场阵亡。
这场战斗的胜利,成为了红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,成功击败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。得知这一战役胜利的消息后,毛泽东喜出望外,他满怀感激地说道:“这一仗保存了我们最后的根据地。”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就在这场胜利之后不久,连党代表突然找到了刘显宜,通知他原司务长跑了,希望他接任该职。尽管刘显宜只有两个月私塾的文化基础,心里充满了忐忑和不安,但他还是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,并且最终在这一岗位上奉献了一生。
从1931年起,刘显宜开始担任红一军团供给部的多个职务,包括出纳科员、军实科科员、军团部军需员等。随着中央苏区历次反“围剿”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推进,刘显宜凭借过硬的后勤管理能力,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,始终保持高效的物资保障,助力红军的生存和发展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刘显宜调入了八路军115师,曾担任过军需员,也曾一度担任骑兵营营长。1937年下半年,他被调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,担任管理科科长,主要负责机关后勤事务和接待工作。随着晋察冀军区的扩展,管理科改为副官处,刘显宜升任副官处处长,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职务。就在这一职位上,刘显宜工作了整整七年。
1941年,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扫荡。军区司令部在转移过程中遭遇日军空袭,刘显宜在此次空袭中负重伤,身体多处中弹,其中两块弹片甚至一直留在他的体内,直到他去世后才被发现。司令员聂荣臻非常重视刘显宜,亲自写信关切地询问他的伤情,表达了对他的关怀与感激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显宜同志,因我们全军的许多事务都依赖你,今天你负伤,简直就像打断了我们的一只手!”
可以说,刘显宜就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“大管家”,他将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井井有条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刘显宜根据党和军队的安排,担任了多个兵站运输的领导职务,如华北军区兵站部部长、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,专门负责石家庄、平津等战役的后勤运输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又被派遣参与中央军委总后方勤务部运输部的组建工作,并担任副部长,负责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提供后勤保障。
1954年,刘显宜担任了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副部长,1955年,他在大授衔中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开国将军。然而,随着革命年代的战火磨砺以及和平时期繁重的工作压力,刘显宜的身体逐渐出现问题。1960年,他因病休养,直至1976年9月30日,刘显宜在北京病逝,享年73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