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,虽然二战的胜利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,但印度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——大规模的饥荒。这场饥荒让德里的街头遍布饥饿的乞丐和逃难的民众,骨瘦如柴,饥饿肆虐,似乎没有一丝希望。而就在一年之后,印度终于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获得了独立,摆脱了长达几百年的压迫。尽管如此,独立后的印度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民众多年的饥饿问题,粮食不足始终是困扰这个国家的顽疾。
令人困惑的是,印度的粮食产量一直没有达到中国的水平,而国内的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也未见好转,营养不良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。令人震惊的是,印度不仅如此,它还坚持出口大量粮食,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印度政府做出如此决定?
展开剩余83%印度的饥饿困境尤为显著。2002年,美国《纽约时报》发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显示:当时印度约有一半儿童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,每天有3500万人因饥饿而无法入睡。即便进入21世纪,印度的饥荒问题并未得到有效遏制,甚至仍有活活饿死的人。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全球饥饿指数也显示,印度的饥饿指数为29.1,被列为“重度饥饿国家”,在121个受评估的国家中排名第107位。
这一切让全球媒体都难以理解。尤其是半岛电视台的主持人指出,印度在全球饥饿指数中的排名已经连续数年下滑,且2022年比2021年下降了整整六位。为了进一步佐证这一观点,半岛电视台采访了印度贫困女工普贾·维尔玛。虽然只有20岁,维尔玛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。为了养活家人,她每天需要做两份工,但即使如此,维尔玛的家庭依然常常面临饥饿的困境,有时甚至依赖雇主家施舍的食物维生。根据2019至2021年的健康数据显示,印度14亿人口中约有16.3%的人口营养不良,儿童的消瘦率更是高达19.3%,使印度成为全球儿童消瘦率最高的国家。
尽管这些严峻的统计数字摆在眼前,印度政府却没有积极改善民生,相反,它对外发布声明,猛烈抨击联合国的报告,指责其数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,甚至称报告的目的是“污名化”印度。这种掩耳盗铃的态度,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不解与批评。然而,有一点无可否认的事实是:尽管每年都有印度民众死于饥饿,印度依然大量出口粮食,这一矛盾的行为令人不解,但背后似乎也有其深层的经济考量。
印度的粮食出口看似与国内的困境背道而驰。根据《纽约时报》2002年的报道,尽管一半的儿童营养不良,印度的小麦存量依然过剩,达到了5300万吨。如果将这些小麦堆放成一条线,其长度足以来回穿越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。美国的批评者认为,印度如此“矛盾”的现象,源自国内大地主阶级的政治影响力。每年,这些地主会向政府官员行贿,以获得更高的粮食收购价格,这使得他们愿意以更高价格将粮食出售给政府,而不是提供给本国百姓。数据显示,2022年到2023年,印度的小麦出口量可能突破1000万吨,这一创纪录的数据为印度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。
印度政府和地主阶级之所以坚持出口粮食,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。高成本的粮食生产需要通过出口来获得更多的利润,否则,印度政府和大地主将面临“亏本”的局面。然而,面对民众的饥饿,政府却在粮食出口中获取更多财富,未能优先考虑解决国内饥饿问题。印度的粮食产量一直低于中国,饥饿问题日益严重,但官员们的态度依旧没有明显的改变。
此外,印度的农业问题根深蒂固。印度的化肥短缺和高昂的生产成本,导致其粮食产量一直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。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生产,甚至向大地主提供补贴,但这种“保护”措施并未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。粮食生产不仅依赖于外国化肥,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市场的变化。即便如此,印度政府依旧未能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来改变这一局面。
虽然印度曾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粮食问题,但改革往往表面化,缺乏针对性。例如,1965年至1966年,印度曾因干旱导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,随后总理英迪拉·甘地推行了“绿色革命”,旨在通过引进外国化肥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产量。但由于改革实施不平衡,且过于依赖进口资源,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。尽管甘地政府取得了一些短期成果,但几十年后,印度农业仍然受制于外部资源,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即便如此,印度的粮食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。现任总理莫迪也试图采取一些应对措施,如限制粮食出口和启动“免费发粮食”计划,旨在缓解粮食短缺的困境。然而,这项计划尽管看似为民众带来了些许希望,但有批评者认为,这更多是为了争取选票,而非真正解决饥饿问题。尤其是印度的贪腐现象严重,粮食发放的效率低下,很多普通民众并未能从中获益。
最终,印度的粮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,它深刻反映了印度历史遗留的社会结构问题。从印度独立初期的土地问题到现在的地主阶级利益保护,印度一直未能在社会结构上进行彻底的改革。只有在真正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后,印度的饥饿困境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变。而在这之前,印度的民众仍需在贫困和饥饿的阴影下艰难生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